东岳庙 又名天齐庙

导语 沔城东岳庙,又名天齐庙。正殿供奉铜铸“东岳大帝”一尊,庙址在今玉带河北岸,山门紧靠桥头,共三层。传说是为了纪念东岳大帝黄飞虎而建。


  1传说

  俗传“人死先至城隍庙报到,转至东岳庙转回”。据志载,城隍庙建于宋代,则东岳庙建筑时代,可能与城隍庙同时建修。理由是,自秦始皇起至清代止,历代帝王至泰山封禅告祭。在汉唐之际,至岱顶太祀“昊天上帝”,宋代称泰山神为“齐天仁圣大帝”。历元、明、清三代,为“东岳大帝”,如果追到四千年以前,始于原始社会末期。

  元代加封泰山神为“齐天大生仁圣帝”,并不惜耗费钱财,大修“东岳庙”,当然也就影响到每个省、府、州、县,大兴土木,遍修“东岳庙”,这是必然的现象。《博物志》载:主管各人的魂魄,安排人生长短,所以配祀十殿阎罗王。《五岳史话》“在各地营建东岳庙……,最起码不会晚于宋代。”沔城东岳庙,是宋代修建的,是有一定依据的。

  解放初,从砸毁东岳大帝铜铸法身时,在像的背面展现捐资人的姓名,在明万历年间,由嘉靖四十四年(1566)进士陈文烛领头捐资铸造(因陈文烛做过布政,道教徒)亦有可能。东岳庙曾经被毁,又重修过。清代陆建瀛,夜梦东岳大帝示题而高中道光壬午(1822)第七名进士,曾许愿重修东岳庙,在1949年前,正殿上还悬有两江总督陆建瀛所献“欲报之德”四字匾额及做过福建厦门道周揆元所书“赫赫明明”四字匾,陆、周两人均为清道光年代进士,都是沔阳人。

  民国十一年,又重修十殿,彩塑阎罗十尊,使神各异,栩栩如生。如判官小鬼,牛头马面,刻画得惟妙惟肖,各种幽刑,无一不有,真能使那些善男信女,触目惊心。抗战时,沔阳苏振东又进修一次东岳庙。现在沔城回民中学前的地址,即原东岳庙地基。1924年2月,中国共产党沔阳县第一个小组在东岳庙成立;1926年9月,沔阳县第一次党代会在这里召开,沔城先后为民主革命献身捐躯的有一百多名烈士。

  2现状

  改革开放后的1984年,沔城地区群众在原东岳庙的旧址上重建了东岳庙。1992年,由原湖北省人大常委会石川主任和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、诗歌家、书法家李尔重及原武汉军区司令员张学奇题词,由沔阳地区人民集资和台湾同乡捐款,在东岳庙旧址上兴建了一座革命烈士纪念碑和纪念馆,建立了东岳庙英烈景点区。在园内改建了东岳庙正殿,阎罗王十殿及观音殿,以示对清代沔阳名人陆建瀛、周揆元和大革命时期英烈的怀念,也为仙桃市提供了一个旅游景点和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。

  重塑的东岳大帝高二丈多,肃穆庄重,威严传神,十殿阎罗,威武赫人,令人毛骨悚然,使那些善男信女和游客受益匪浅,从中使我们领悟到:人活在世上,要行善积德。这也是补充法律不足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

关注更新
返回本地宝首页

热点推荐

最新阅读

反馈